能源发展成就报告之能源供给篇

山东未来精工机械
来源:山东未来精工机械有限公司

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


        —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之能源供给篇
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,我国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,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,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,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,基本形成了煤、油、气、电、核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,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,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。


        01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


        经过多年发展,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,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,形成横跨东西、纵贯南北、覆盖全国、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,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。


        (一)我国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


        十年来,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2012年的35.1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1年的43.3亿吨标准煤,增长近四分之一,能源生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。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%以上,供需关系持续向好。


        分品种看,2021年,原煤产量41.3亿吨,较2012年增加1.7亿吨。原油产量19888.1万吨,整体与2012年相当。天然气产量2075.8亿立方米,首次突破2000亿立方米,较2012年增加970亿立方米,增长近一倍。


        (二)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系统


        十年来,我国发电装机保持增长趋势。截至2022年8月底,我国累计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1.5亿千瓦增长到当前24.7亿千瓦,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。


        新增发电装机总规模连续九年超过亿千瓦。其中,2020、2021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分别为1.91亿、1.76亿千瓦,在十年新增装机中排名居前。


        2021年我国总发电量为8.534万亿千瓦时,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%,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,比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国、印度、俄罗斯、日本四国相加之和还多。较2012年发电量增加了约3.5万亿千瓦时。


        (三)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增长近3倍


        当前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,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,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%以上。水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、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。


        十年来,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,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8%,多年稳居世界第一。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,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,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%以上的产量。2021年,水电累计装机3.9亿千瓦,较2012年的2.5亿千瓦增长57%。


        (四)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


        我国统筹能源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,打造稳定可靠的储运调峰体系,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。


        截至2022年8月底,我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千米,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,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,发电装机、输电线路、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.2倍、0.5倍、1.6倍。油气“全国一张网”初步形成,管网规模超过18万千米,比十年前翻了一番,西北、东北、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。十年来,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.4%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.6%的增长,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%以上。


        02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方向转变
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以水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,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,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,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。


        (一)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


        近年来,我国能源行业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,清洁能源发电增势强劲,低碳转型加速。


        非化石能源增势强劲。2021年,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.2亿千瓦,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约为47%,比上年提高2.3个百分点,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。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.9万亿千瓦时,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34.6%。


        2021年,我国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,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。其中,并网风电32871万千瓦,增长4.4倍,年均增长20.5%;并网太阳能发电30654万千瓦,增长88.9倍,年均增长64.8%。


        天然气、水电、核电、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。2021年,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达6.1%,比2012年提高2.0个百分点,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20.3%,提高9.1个百分点;而原煤比重为67.0%,较2012年下降9.2个百分点;原油比重为6.6%,下降1.9个百分点。


        (二)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


        十年来,在国家政策激励及市场环境带动下,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。2022年上半年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,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%。


        就发电量来看,2021年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.48万亿千瓦时,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.8%,较2012年增长9.8个百分点。


        根据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》,到2025年,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.3万亿千瓦时左右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%,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。随着大型风电、光伏基地、水电、核电等开发建设,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再提速。


        03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
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。煤炭产业在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,实现了绿色开采利用及优化升级。


        (一)煤炭较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


       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,占全国已发现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%左右,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。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煤电为主体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。


        2013年,我国原煤产量达到39.69亿吨,此后开始下降,2016年达到低点34.11亿吨后逐步回升。2021年,我国原煤产量达到41.3亿吨,稳居世界第一,较好地发挥了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。


        (二)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


        十年来,煤炭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重点坚持煤炭“上大压小、增优汰劣”,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。坚持产能置换长效机制,引导低效无效产能有序退出。深入推进煤炭行业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快推动在建煤矿投产达产,推动煤炭新旧产能有序接续。


        2016年煤炭工业去产能工作启动,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,供给质量稳步提升,煤炭产业效益快速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以上,超额完成2016年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。煤矿数量由2012年的1.3万多处减少至2021年的4500处以内。


        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。2021年,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%左右。


        煤炭生产进入结构性改革新阶段。煤炭产能格局、供需格局及产业格局从过去的分布式向区块化演变的趋势凸显。2021年,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3亿吨,占全国的79.9%,同比提高1.6个百分点。


        (三)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
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,采煤沉陷区治理、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


        煤矿智能化建设纵深推进。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1年底数据显示,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687个,其中采煤工作面431个,掘进工作面256个;并且已有26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实现了应用。


        持续探索煤炭绿色开采技术。保水开采、充填开采等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。2021年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57%,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。截至2021年底,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。


        煤矿生产能耗逐年降低。2021年,我国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、综合电耗分别下降到10.4千克标准煤/吨、20.7千瓦时/吨。同时,煤炭开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。据测算,从2010年到2020年,平均生产1吨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226.7千克下降到151.1千克,10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。


        (四)煤炭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


        由于煤炭主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,我国形成了“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”的运输格局,大量煤炭需经过长距离运输或多次转运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煤炭运输格局进行了深度调整,全国煤炭转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

        随着浩吉、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,“西煤东运”“北煤南运”主要煤运通道能力持续加强,产销地铁路集疏运网络不断完善,主要港口、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有序发展,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。


        04油气增储上产取得新成效


  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幅提升,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序开展,油气储备和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,油气增储上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。


        (一)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


        2021年,我国原油产量1.99亿吨,比上年增长2.4%,连续三年企稳回升,十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。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,比上年增长7.8%,连续五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。原油加工能力稳步提高,全年原油加工量7.04亿吨,比上年增长4.3%。


        海外油气资源进口多元稳定。灵活利用国际市场发挥进口补充调节作用,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,与重点国家能源务实合作持续深化。2021年,原油进口5.1亿吨,比上年下降5.4%;天然气进口1.2亿吨,增长19.9%;煤炭进口3.2亿吨,增长6.6%。


        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全面提速。截至2021年底,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最短钻井周期已低于30天,最深完钻井深已达7000米以上,最长水平段达3601米。海洋油气领域,“深海一号”大气田顺利投产,攻克十余项关键装备国产化难题。


        (二)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系列重大成果


        近年来,我国油气勘探围绕重点盆地、重点区块、重点领域,加大风险勘探力度,加强非常规油气勘探,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。


        截至2021年底,我国石油、天然气、煤层气、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达36.89亿吨、63392.67亿立方米、5440.62亿立方米、3659.68亿立方米。油气地质勘查在鄂尔多斯、准噶尔、塔里木、四川和渤海湾等多个盆地新层系、新类型、新区勘探取得突破。


        (三)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


        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,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。截至2021年末,全国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8万千米,比十年前翻了一番,西北、东北、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。


        油气管网重大工程建设和互联互通加速,建成西气东输西段增压等25项工程,新增原油输送能力1000万吨/年、天然气管输能力4000万立方米/日,南气北上、东北入关等通道油气输送能力持续提升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